每一部电影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观后感是我们解读的钥匙,观后感是我们理解角色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助于情感共鸣,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唐山观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唐山观后感篇1
无论是在网上、报刊上、人们的谈话中都对《唐山大地震》赞不绝口,说是“23秒的地震,32年的思念和痛苦。”
昨天晚上,我、妈妈、外婆,乘着老爸的车子去电影院,一路上老妈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伤感情。”老爸开玩笑地说:“把这些餐巾纸带去,免得我们家醒醒哭得惨。”我说:“放心吧,我不会哭得很惨的。”老妈说:“不用担心,那里有餐巾纸发的。”外婆说:“我们家醒醒看《金刚》时最后被那只大猩猩感动得流了许多泪,不知这次会怎样?”我说:“这次肯定不会的。”
车到电影院,我提前调整了心态,变得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广告,上面画着的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一堆尸体上,四处张望着,眼神里充满着迷茫和痛苦。我们来到影院里,刚坐好电影就开始播放了。
电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现了地震的预兆,昆虫、蛇都爬出来拼命地逃,鸡飞狗跳,连池塘里的鱼都要蹦出来逃生了,一会地光出现了,接着就发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生的人被石头压在废墟下,跳楼逃生的人许多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变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万生灵的废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
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孩子,在废墟里用手不停地挖着石头,砸伤的手臂上不停地流着鲜血,突然,工人们发现了她的女儿和儿子,问她救哪个,她说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那位工人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姐姐会压死弟弟,救弟弟会压死姐姐。这苦涩的选择,令这位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场景真令人心酸。过了一会弟弟被救出来了,可是那位母亲还在哭,大声斥责老天爷“你混蛋!”工人们劝母亲快带着孩子去医疗站,否则两个孩子一个都得不到。母亲绝望地把姐姐的“尸体”抱出来放在她爸爸的尸身边。过了一会下起了滂沱大雨,从死亡边缘醒过来的方登爬起来,看了看四周,发现全部都是尸体,她一个人走出这个地方,她站在门口,望着走来走去的军人,希望有一个人能收留她,一个军人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的父母呢?”她摇了摇头,那位军人便把她收养了。
32年过去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来到了抗震救灾现场。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姐弟俩相聚了,弟弟谈起了唐山大地震和姐姐被压在一块石头底下只能救一个人的事,这才使姐弟俩相认。到了最后,母女相聚的场面更是非常感人,坐在我身边的大姐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我也是不停地在抽泣着。在这间厅里有不少人在抽泣,有的还大声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的心被绞痛了,我也深深地感触到了这厂地震的悲惨和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我深深地体会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所以要好好珍惜它。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痛苦和悲惨的一幕。
唐山观后感篇2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它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我感触很多。电影表现了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姐弟俩人和爸爸妈妈。一天晚上发生了地震,爸爸为了救孩子被压在坍塌的房子下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救孩子们,孩子们并没有被灾难吓倒,姐姐一直敲石头求救,而弟弟大声地喊救命……他们一起努力,最后终于获救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爸爸为了救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真是个伟大的爸爸!姐弟俩面对灾难齐心协力想办法更值得我们学习!
唐山观后感篇3
前几日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感慨颇多:以假乱真的场面,撕心裂肺的哭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染力,足以赚足观众的眼泪。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原的是人间的真情。
影片一开始,就是关于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艰难抉择,无疑母亲是悲痛欲绝的,也就是这个生死抉择,折磨了亲情32年。姐姐竟然在雨水的冲刷下,奇迹般的复活了,那孤零零无助的身影,多少让人有些伤感。上帝对于姐姐是不公平的,包括那个小小的西红柿分配,这兴许是当时那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做怪吧,好在最后作了交代,那几颗火红的西红柿,不正是代表着团团圆圆的一家人吗?
知恩图报的姐弟俩,在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相逢,可以说是本片的最大看点。巧妙的构思令人赞叹。母亲那发自肺腑的“对不起”,那心灵深处无法弥补的创伤,揪心的选择,痛苦的煎熬,一瞬间就此愈合。也许是机缘巧合,龙凤胎姐弟竟然给他们的孩子都起名叫点点,是不是寓意着我们每个人就是生活中的一点点,也就是这些小小的一点点,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呢。
一个女人,生活中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何况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是多么地痛苦和煎熬。32年,无法挽回的人间真情;32年,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婆婆那句责备:“我儿子要不是为了你才不会留在唐山”,言外之意也不会失去生命。“你一个女人家怎样才能带好我的孙子”,意即你没有那个资本和能耐。这些话语,无疑是在她悲痛的伤口上撒盐。一个女人,是无比坚强的,她宁愿孤守清寡,一辈子也不离开唐山。因为,她是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的,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用生命来爱她。就是搬了家,也要在祭日的时候,向远在天堂的丈夫告白,不要走错了路,呼唤着丈夫回来。
社会是个大舞台,影片里中国元素和符号的运用,走进新时代主旋律的畅想,每逢春节的无尽思念,都布排的不露痕迹,相得益彰。弟弟由一个蹬三轮的野导游发展为开着宝马车的旅游公司老板,姐姐也在被解放军收养后几经艰辛旅居国外,可以说这些情节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真实的缩影,记录了时代的步伐。
关于地震的刻画,无论是震前那飞舞的蜻蜓、从浴缸里蹦出的小鱼儿的这些前兆,还是那唐山地震凄惨的景象、汶川地震悲壮的场面,“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的专家级断言,人民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救灾场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影片中都表现地淋漓尽致,折射了人间真情的难能可贵。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这部片子的。当年用茅草搭建的防震棚、拼命奔跑、近乎绝望的人群,还有楼体坍塌骇人的瞬间都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仔细想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唐山观后感篇4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牺牲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就要放弃另一个。一个年轻的母亲元妮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唐山大地震》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我们 “心灵的拷问”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讲一个带着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2年的恩怨冷暖、亲情善意与离散聚合,正如电影中方达说的:“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32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观众浸染在一波强于一波的感伤气氛中,必然涕泗难掩。
我觉得,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唐山观后感篇5
我曾感动于:“没了才明白什么是没了!”我也许没有经过“没了”,但李元妮心中那一份悲情,我仿佛可在空气中嗅到——那34年前的等待。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仅有在失去后才能在回忆和梦中找到它特有的价值,连城的价值也都敌可是这失去的美丽。
与其“没了,才明白什么是没了”。不如“拥有,才明白什么是幸福”。所以,我们要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此刻的幸福与欢乐。
我曾感动于:李元妮为方登留下那承诺中的蕃茄,那两份堆起的课本,那两人的谈话……当年只能救一个,23秒中父亲死亡,母女相分,四口变两口。母爱感动了上苍使她们母女相见,然而我们母亲的一生中也有许多那样的抉择:该让孩子上学是独立还是依靠,使让他们吃苦还是不劳而获……但无论时间如何变迁母亲的心却是永恒不变的,一个对子女简单的.承诺便使她记住了34年。
母亲的爱是永恒的,无论时间如何变迁,母爱如同芬芳。
我曾感动于那一位“锯腿”的母亲,看到她为此而哭泣,若不锯又为她女儿生命而哭泣。发现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方达的右手没了,可是不会变的是一颗美丽的心,你活着就什么都拥有,死了就结束了一切。
放学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她爷爷因肺癌而死,我再一次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我们应当讴歌生命,而此外似乎不比其重要,因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曾感动于生命中的点点小事,生活正是因为它们而更加耀眼,而更加美丽。
地震虽然可怕,但却更能体现我们中国人的顽强。
地震后,也许,生活将更加完美。
唐山观后感篇6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唐山观后感篇7
下了阵暴雨,像是在废墟中大声喊叫亲人名字的声音。
在今天的语文晚自习上,我们观看了《唐山大地震》,看到一幕幕在废墟中振撼人心的场景,也让我们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最让我心酸的画面是:母亲在最后断然决定救儿子,当她的女儿听到后,心凉了。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是爱她的孩子的,但是,因为他们说只能救一个时,哭着求他们把两个孩子都救出来,很让人心酸的画面。
也许在当她看见死去的爸爸也躺在她身边时,心里肯定很不好受,很孤单吧,毕竟,她是这么的小。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有盖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儿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到他们依然怀揣着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会念叨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是亲人,就算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没了,才知道生命叫没了。”这是元妮在她最后悔时所说的话。是由这一次的地震,而触一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会让世界变得愈加美好,也看出了,元妮在内心深处依旧怀念着那段从前的时光,但是却一去不复返……
“我不是想不起来,而是忘不掉。”方登在最后的时候对自己的养父说了这一句话。是的,有些东西是不远想起的,但并不代表可以一辈子忘掉。
灾难的飓风过后,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就好像这些光亮,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唐山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