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通过读后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力量和魅力,心得体会的写法和总结是非常相似的,但在选材上没有太大的局限性,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7篇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1

以往的清明节我是没有悲伤的,或许是疼爱我的爷爷还在。此刻仍旧只要一想起已经离世的爷爷,想起他永远的离开了我,我的心还是会揪心般的疼痛。

在烟雨蒙蒙的天气里我的心境会不知其所以然的变得忧愁。那种愁是道不清原因的。而这绵绵细雨的清明节让我的愁绪倍增。这灰蒙蒙的天空像极了我此刻的心境。若雨能传达我对爷爷的思念是否就能够让我在雨天的愁绪减缓一些。

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还有那无人采摘的碧绿的青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蓝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哪个紧随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爷爷吗,他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着爷爷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唠叨中,小女孩明白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样没有看出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在用最终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欢乐。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最终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2

4月5日,我们五、六年级师生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革命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石阶旁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们沐浴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碑的上面有三位烈士的塑像,他们手里持着枪,神情严肃,似乎要和敌人决战到底。我们一边仔细看他们的先进事迹,一边想象我们的烈士如何宁死不屈、勇敢无畏。一会儿扫墓仪式正式开始了,雄壮的国歌在烈士陵园奏响,我们全体师生为革命烈士默哀3分钟,我想,我们的先辈为了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无憾,我们要向烈士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顽强的意志,学习他们先人后己的品德。

在扫墓仪式中,辅导员的讲话让我们热泪盈眶,他深情地讲述了烈士们的英勇悲壮事迹,还教育我们怎么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勇敢的人。是啊,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先辈们冒着生与死的考验,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他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可歌可泣,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就回家了。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真有人们所说的天堂,我相信他们一定生活的美满幸福,因为玉帝也欣赏英勇的战士。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3

我的妈妈来自贵州,从小就听妈妈说起好多好多她家乡的人和事,这使我小小的心灵里就有一种抹不去的向往。

今天,妈妈给我讲诉了她家乡过清明节的热闹场景,我听得津津有味。

清明时节,油菜花开的漫山遍野,景色可漂亮了,到处黄澄澄的一片。

清明节当天,家家护护都起得很早,亲人们聚在一起,吃过中饭,携带准备好的酒食果品,纸钱等东西,到坟上去悼念已逝的亲人。

由于妈妈的家乡在贵州山区,一般都是土葬,坟与坟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所以扫墓得从这座山走到那座山,可辛苦了。

来到坟前,大人们分工合作,男的去距离远的地方扫墓,女的在原地坟前,把在家里准备好带来的饭菜摆放好,开始做饭前准备,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则拿着自己亲手做好的风筝到田野里去放 ,开心极了。

下午4点左右,去远处扫墓的大人们回来了,忙的也忙好了,大家走到祖先坟前,先把酒食果品摆放好,然后开始祭拜,按从老到幼的顺序轮流磕头。当小孩子在磕头的时候,站在旁边的大人们就会说: “希望祖先们保佑小娃娃们一生平平安安,考上名牌大学之类的话”,磕完头后,大人们就把准备好的纸钱拿出来,开始烧纸钱,大把大把的往火堆里丢去,漫天都是飞舞的纸絮,落在了大家的头上——, 衣服上,火烧的很旺很热,但大家还是坚持把纸钱烧完,好让祖先们在地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烧完纸钱,大人们拿出鞭炮开始燃放,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完后大家围坐在坟前的空地上,把烧好的饭菜端出来放好,开始吃晚饭,在野外吃饭,大家都吃的很开 心,吃完后收拾好一切后,开开心心的你前我后的各自走回家。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清明节,它用扫墓,烧纸钱,野炊等一些活动表达了对已逝亲人对祖先的一种深深怀念。

希望有机会和妈妈回她的家乡去看看。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4

快到清明节了,人们都在祭拜自己的祖先,当然,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六年级全体师生代表全校去烈士陵园扫墓。这是校长在广播中宣布的一条爆炸性消息。当大家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知道这条消息后,快乐极了。缅怀先烈、学会感恩、继承遗志,这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首先,我们的准备工作有:身着校服、戴红领巾、佩带小白花,带上一个小本和笔,来记英雄的故事、事迹。

大家争抢着去操场,集合了以后,我们先去河东广场,然后1--7组由数学老师带领,8--14组由语文老师带领,我是6组的,上了12路车,等大家都上齐后,我们就出发了。

刚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运城攻坚战群雕,这些群雕是1987年运城解放40周年建成的,他们栩栩如生,军民齐心并肩作战,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使我难以忘怀。

在进入陵园正中央的时候,我刚一抬头,就看见了一大块石碑,高高矗立在一片大地上,上面写着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运城解放纪念碑。虽然这些烈士在现实中安息了,但在我们的心中却是永世长存的!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怀着崇敬的缅怀之情向他们默哀,痛惜先烈们年轻的生命;向他们鞠躬,感谢先烈们创建的功绩;向他们致敬,仰慕先烈们崇高的精神;向他们学习,永远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5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 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 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 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 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 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 ,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 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 ,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6

清明节的早上,下着倾盆大雨。我看到我的父母,激动地哭了。因为今天是清明节,爸妈早上四五点从县城过来,为了扫墓。

今天早上六点半,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扫墓。我欣然同意。

在路上突然发现爸爸少了一件事,——鞭炮。我觉得很奇怪,心想:爸爸是不是忘了带鞭炮?于是,我用惊讶的眼神看着父亲。

“爸爸,你忘了带鞭炮了吗?你以前带鞭炮?”

爸爸听了我的话,转过身来,和蔼地对我说:“是的!今天真的没带鞭炮。”

爸爸的话音刚落,我立刻接上了嘴。“那你为什么知道又不带呢?”

爸爸知道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对我说:“那是因为今年这里火太多了,不准放鞭炮。你没看通知吗?”听了父亲的话,通知马上就到了我的脑海里,上面确实写着禁止燃放鞭炮。

没想到爸爸还挺守纪律的!

我在扫墓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来扫墓,但是他们好像没有注意到通知。比起我父亲,他们真的不如我父亲!

看到这里,我想想社会上有多少人这么桀骜不驯。虽然这只是小事,但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那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让我们成为文明人,好吗?那现在就行动起来,改掉过去社会的陋习,让一个全新的社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篇7

四月到了,清明节也到了,处处可见人们忙着扫墓祭拜,这清明节对中国而言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有一个传说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因此与忠臣介之推流亡在国外,介之推一路保护重耳,功不可没。重耳成为国君后,介之推便离开重耳躲进山中,重耳想要让介之推回来,因此放火烧山,想借此逼出介之推,没想到介之推他不肯下山,就被烧死了。后人便在他死去的四月上山祭拜,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祭拜。

清明节有许多习俗上要准备的祭品都有其意义,像吃韭菜(代表长长久久)、吃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等。另外在祭拜的习俗中有一个最特别的,那就是“挂纸”。大家去扫墓时,一定有看过家中长辈把一张张长方形的五色纸压在墓上,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和汉朝皇帝刘邦有关。在刘邦未当上皇帝之前,他一直在外打仗,因此无法回家乡扫墓,他当上皇帝后,当他要回去扫墓时却找不到父母的墓碑,所以他就把一张纸撕成许多小纸片,撒到空中,想借此找出父母的墓,结果有其中一张落在一座墓碑,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走,他朝着墓碑走近一看,果然是他父母的墓,所以之后每年刘邦扫墓时都会压一张纸片在墓碑上,后来,大家效法皇帝,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一种习俗了。不过,现在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祖先的居住添加新瓦,与之前大大不同。

每年我们全家人当然也有去扫墓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清明节,我们到了墓地之后,才发现没有带扫把,只好拿四周的叶子来扫,打扫的很辛苦;扫好墓要回去时,我还跌到别人的墓上呢!吓了我一大跳,之后我去扫墓时走路都会特别小心。

我觉得对我们中国人意义重大,扫墓则是代表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在这天,我们要多说好话,才能把心中的诚意表现出来哟!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教师节感想教师心得体会8篇

教师心得感想模板6篇

幼儿教师感想心得参考8篇

幼儿教师感想心得模板5篇

教师心得感想参考5篇

教师培训感想心得体会通用6篇

入职的感想与心得体会6篇

关于教师的感想和心得8篇

教师培训的感想与心得6篇

读书感想300字作文5篇

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