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估部分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数据,教师们在评估教案时,很多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三语文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三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的:
(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
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①简答“格物致知”
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②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略)
(5)自测题
(二)(22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狭隘”的“隘”:
2.给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3分)
a.“匹夫有责”的“匹夫”:
b.“庸俗猥琐”的“猥琐”:
c.“袖手旁观”的“袖手”: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和两种上述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属文其中的“敌论”是
(5分)
4.“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
(1分)
5.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8分)
答:首先;其次;接着;而后
6.本文论证中的结论是
(3分)
初三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的要素,并能抓住要素品读小说。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抓住线索理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2。小说的线索。
教学方法:
熟读、复述、归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消息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消息: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专电据美联社报道,一个致力于捍卫法语免遭英语入侵的法国团体,“英语跟屁虫学会”23日将年度“英语跟屁虫”大奖授予了法国电信公司总裁,因为他使用英语来命名公司产品。
大家看完这则消息有何感想?法国人一直以自己的母语为荣,认为法语是全世界最美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群法国人和他们的母语——法语有关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57年17岁时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磨坊书简》,描写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反映的是法国的学校生活。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法国战败,当时无能的资产阶级政府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具体历史请参见教学参考书113页)
(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介绍,教师补充)
(此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挑选有利信息为我所用。)
三、检查预习
1。 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用投影展示)
惩罚(chéng)懊悔(ào)宁可(nìng )字帖(tiè )
捂着(wǔ )挟着(xié )诧异(chà )祈祷(qí )
宛转(wǎn )戒尺(jiè)踱(duó )哽(gěng )
钥匙(yào shi) 暖和(huo )思量(lia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宛转: 形容歌声鸣声高低起伏非常动听。也写作婉转。
诧异: 惊奇。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初三语文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中后一篇。本单元是本套人教版教材仅有的议论文单元,讨论“读书”“求知”的话题。通过杂文、随笔等形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议论文是现代文阅读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初三学生面对中考,阅读议论文又是必备能力。因此教学任务非常艰巨。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驳论文的驳论方法、典型事例在论证中的作用以及严密的论证语言,为学生议论阅读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阐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归纳本文论证结构。
2、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体会精练有力的语言。
3、培养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归纳论证结构,体会精练的语言。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议论文,基础薄弱,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在刚接触立论不久又接触驳论,思路难免会有些乱。避免有些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应尽量通俗简明的讲解知识点。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师课堂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驳论文的特点,驳论的方法,论据的作用,论证的语言为学生充分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反复体会。通过理解“不求甚解”,纠正部分学生读书的错误倾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充分结合初三教学的特点,分为三个环节:①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在理解基础上识记。②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培养学生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1分钟)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表述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运用所学篇目导入易于接受。)
2、整体感知:(5分钟)
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交流讨论:学生读的不足可能有:停顿、语速、错别字等
(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意识,概括能力,提高赏析水平,夯实字词基础)
3.快速默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8钟)
①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 ”,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文章开头有明确语句,学生理解不难。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旨在明确错误观点,为下文讲解驳论做铺垫)
②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课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讲解有关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①从论证方式上分:立论、驳论。
②含义: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语言:严密
(先讲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接下来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点,由易到难,易于接受)
4、研读课文:(15分钟)
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思路: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明确论证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有了这个框架,各个相关知识点也就明白了)
② 你能否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了本文的收获。
答案是多面的:
a、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驳论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提出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证,条理清晰)
b、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陆象山的语录),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
c、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旨在复习巩固驳论文的相关知识,把枯燥的语文知识放到文章中去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学写议论文提供一个范本)
5、探究:(5分钟)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和“会意”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
师生交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展示课件,了解名人的读书观、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观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理学家朱熹“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心到。
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文同。
……
自由交流。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读书观的认识,深入理解。
(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通过课件展示名人读书观、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6、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学习运用驳论。可参考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10分钟)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新解
③“滥竿充数”新解
……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创新作文打基础)
7、教师小结:(1分钟)略
8、作业
①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 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初三语文教案篇4
一、说教材及学生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鸟鸣涧》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
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一些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能用给古诗编故事的形式把诗中描述的场景复述出来。
3.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4.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想和体会,通过诵读,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给古诗编故事的形式把诗中描述的场景复述出来。
二、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制作了有关课件,把月夜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刚才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a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b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c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d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三)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张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初三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初三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初三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
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三、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梳理情节。
请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
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
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
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归纳变化,探究成因,认识生活:
1、归纳变化。
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
提供角度如: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邻人。
(4)本人态度。
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初三语文教案篇8
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课文导读: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三、题解: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jiān)疏》。
四、掌握下列生字词
yìxíngshěfǒuzāizhòu
无奕女期行舍去尊君在不哉骤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举行了一次家庭聚会,和晚辈们(一起)讲解诗文。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jùn)阳夏(jiǎ)(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比作空中撒盐。”
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的哥哥的长(zhǎng)子。做过东阳太守。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起在空中飞舞。”谢太傅(听后)高兴得哈哈大笑。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位女子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奕的女儿叫谢道韫,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⑦无奕女:即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⑧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一)评析:文章通过“咏雪”一事,以对比手法,充分显示了谢道韫的聪颖机智。行文简练,语言流畅。
(二)主题思想:勾画了一幅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可是)正午已经过了朋友还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等他走后那位朋友才来。
④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⑤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年才七岁,正在门外嬉戏。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zhǎng)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⑦尊君在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了很久您都没来,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位)朋友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人约好一起出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可是)正午您却没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当作人家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位)朋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就走下车来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屋里去了。
⑩引:拉。○11顾:回头看。
(一)评析:文章以生动的情节,传神的对话塑造了陈元方这位少年的形象。面对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终使“友人惭”,表现了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机智聪明的一面。对“友人”的刻画也很成功。
(二)主题思想:是写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的聪颖机智的,他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研讨与练习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一问:略。第二问:儿女:古义指“子侄辈”,即“家庭中年轻而又辈分低的人”。今义指“子女”,即“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作“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可译作“您父亲,您爸爸”等。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可译作“家父,我爸爸”等。第二问:略。)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常与“而、顷”等连用,可译作“片刻,不久,一会儿”等。欣然:高兴地。然:……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相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代以后才有“准备,打算”的意义。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约会。委:丢下,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略)
初三语文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