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的书写,观众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结合,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影片传达的信息,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上甘岭观后感800字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1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从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了10年。这短短的10年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那么的一瞬间。但在这一瞬间中。中国,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军阀混战。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走到了法国,参加巴黎和会。我的心中不免有一小股小小的激动。但是讲和失败后,各国列强竟然不顾我们中国人的感受。将我们中国的战胜权转交给日本。在把我们的山东省无条件的割给日本。我握紧拳头,为我们中国打抱不平。难道说我们若大个中国竟然没人站出来反对吗?
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们成群结队的向政府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喊着“还我山东”的口号冲进了曹贼家,并烧毁了当时签约丧国辱权《二十一条》的桌子。
当一个女大学生高手举着“冤”在国会门前为四万万同胞喊冤时我不禁,泪流满面。可想而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历史的选择。为的就是推翻无能的北洋军政府,建立新政权,引用马克思主义,建立布维什维克。
并于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人在船上举行了第一次党代会,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领导全国人民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我爱这部影片,通过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建党的艰辛和伟大。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2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守望一生》他使我们所有人热泪盈眶,它让我们所有人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它让所有人都难以忘怀,历历在目。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这样的内容:在一个偏僻遥远的村庄,有位乡村教师,叫张云山,是个“孩子头”,他把一生心血都用来照顾学生。为此,他的大儿子张海生病了都没人照顾,成了风湿性心脏病晚期,逝去了。他的妻子香兰受不了刺激,得了精神病,也离开了人世,他悲痛欲绝。后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在白发苍苍之时,获得了“烛光奖”……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张云山在三更半夜时,一手拿着扇子,一手用笔专心致志地批改作业,丝毫没有停下休息,额头上冒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夜以继日。可见,剧中的张老师是多么敬业,辛苦。然而,我们身边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天,我们一人做一份作业,全班五六十个同学,老师就要批改五六十份作业。但老师们无怨无悔,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都一如既往。早晨,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传授知识;中午,老师们又开始批改作业;晚上,她们又回到家中备课和安排明天计划。
其实,剧中的张老师就是世界上千千万万教师的缩影,通过他的事迹,我感受到一位人民教师对学生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感受到老师们的辛苦,不易和她们的平凡伟大。毫无置疑,我们身边的教师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热血,它们将全部知识毫无保留的灌输给我们,把一生的心血花在了我们身上,又有多少时间关心家人、孩子?
老师们如此辛苦、劳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金钱、荣誉吗?
若不是为了我们茁壮成长,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她们有何必受这份苦、这份累呢?她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可爱的人!她们每一个都是名副其实的“烛光奖”获奖人!
“春蚕到死丝方及,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精神最好的写照。《守望一生》,就是让我们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感谢守望我们一生的教师吧!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3
不知不觉,两个月的暑假就结束了,我们又要迎着晨光走进校园的大门,开始端坐在黑板前,认真汲取老师教授的知识,然后在答卷上写下满意的答案。九月一日是开学的第一天,首先我们要上的第一课,便是给广大中学生带去欢乐与思考的“开学第一课”——央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教育类节目《开学第一课》。这档节目就是开学之旅的第一站,也是让我们从暑假收心,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学习上的法宝。
到了晚上七点半,我与同学们一起聚在教室,等着收看《开学第一课》。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假期放久了,重新回到集体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尤其是大家伙聚集在一起,兴致高昂地看一档节目时,也许这种快乐,很多年之后,还能细细品味吧。没过多久,时针指向了数字8,吵闹的教室也逐渐安静了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多媒体屏幕吸引了,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开学第一课》。
每年《开学第一课》的节目主题都会不一样,今年的主题便是奋斗成就梦想。和以往一样的是,节目邀请了各行各业了不得的人物,给我们讲述了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所经历的事情,以及给广大开学的.中小学生带来开学寄语,鼓励我们认真学习,成为想成为的人。每每看到他们诚挚的面孔。我都不得不感慨,如果祖国的发展,没有他们的贡献,我们又如何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听他们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
看完节目《开学第一课》,我感触颇深,深刻地明白了心怀理想信念,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支撑生活,那他日复一日过着重复的生活。和带线的木偶有什么区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实在是不可取。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明白,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为以后建设伟大祖国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在这光荣伟大的日子里,向祖国和党致敬,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栽培。最后内心要装满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新时代青年,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的光明未来努力拼搏,奋进青春,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明白何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出生在和平盛世,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就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散发自己的光彩,为国家的建设献上绵薄之力和那清澈的爱。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4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
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
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
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交通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
周日,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片,片中从避震、溺水救人、交通事故、火灾、水灾等各个方面对同学们都进行了安全教育,让我懂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与安全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应急避险,学会自救与助人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当发生地震时,我们要赶快逃到操场的空地上,但不能乘坐电梯。如果是在高楼或室内来不及向外跑,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头部,尽快躲到洗手间,或者上面没有悬挂物的墙角。
在夏天,溺水是孩子们的头等杀手,当碰到有人溺水时,如果自己水性不好、不会游泳,千万不要跳下水去救人,要赶紧找大人来救助,否则会弄巧成拙,救人不成连自己都会失去生命。
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同样不能乘坐电梯,要赶紧拨打119报警,尽快从安全出口逃生。
如果火势太大、楼层太高,我们无法逃离,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退到洗手间作短暂避难。
如果有浴缸还可以躲进,向浴缸中不断放水,隔断火源,等待就救援。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和学习安全知识,因为多学一次安全知识,平时多进行安全知识的演练,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多了一次逃生的机会。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5
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时代楷模张玉滚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收听收看,大家反响强烈,纷纷表示,一定要见贤思齐,在奋进新时代中作表率、当先锋。
在当晚的颁奖典礼上,当扎根深山十八载,愿做大山深处一颗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山区孩子们求学道路的张玉滚老师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张玉滚不仅是河南的骄傲,更是南阳的出彩。张玉滚的精神已成为方城教师队伍爱岗敬业的一种新动力。
观看后,老师们纷纷表示:今天晚上再次聆听张玉滚老师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副扁担。在大山深处,他肩上的扁担,挑起的是希望,脚下的山路印满的是担当。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学习张老师的这种春蚕、蜡炬的精神,把张老师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张玉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支持山区教育发展,坚守担当、甘于牺牲的精神再次感动着每一个人。清华园学校校长杨道权说,张玉滚同志除了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感动人以外,他在18年的乡村教学实践中,还摸索出一套科学、务实、管用的教学方法,更是令人敬佩。“爱是的教育,我觉得张校长就是在用爱来做教育,用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来撑起黑虎庙的明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共同把我们的教育办好。”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在cctv1频道晚上八点播出。我非常激动,19:50我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始。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三个部分。开场首先是一群小朋友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然后由主持人龙洋和撒贝宁主持开场。接下来到了篇章一砥砺奋斗。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北京冬奥会,这里的的主要讲到是徐梦桃、苏峻、孙德远、刘啸腾。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徐梦桃,她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夺冠故事。当时的天气非常恶劣,但是她也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还是取得了顺利。徐梦桃还说到勇往直前,奋力前进。接下来讲到的是关于一粒稻米的故事,由王巍主持。我深深有所感受,让我知道的粮食是多么的不容易,农民伯伯是多辛苦。我们生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应该要好好的珍惜粮食。篇一最后由小朋友合唱种子的旅程。
篇二和篇三主要讲述的是奋斗,分别是持续奋斗和团结奋斗。里面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提到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种下一棵树是非常不容易的。让我知道了有这么美丽的环境,是爷爷奶奶的代代的务林人,才有今天这一片的绿色森林。我很喜欢听小朋友唱的我们的田野。其实这个节目还是挺好的,让我了解历史,发展到现在是多么的不容易,让我们这是后代可以记住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容易的。同时我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学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令我终身受益。
今天我看了这个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我想我会记住这一课,令我印象最深的一课。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7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丽娅是一个极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爱爬树;爱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爱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可爱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忍不住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丽娅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丽娅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丽娅在去范崔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丽娅是范崔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丽娅嘴里潺潺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十分容易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丽娅与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丽娅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丽娅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范崔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丽娅与孩子们、范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丽娅唤起对范崔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范崔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范崔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娅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范崔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丽娅一家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篇8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有多种评价标准。其中,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有效的思想穿透力,应该是将一部影片推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新近在全国公映的、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雷锋在1959》,首次聚焦身穿工装的雷锋,为雷锋叙事增加重要一环,使影片具备“补白”意义,而且凭借对人物的独到把握和精准表现,为“影像雷锋”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源于对雷锋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处理。雷锋依然是那个敬业、奉献、好学、肯钻研、有爱心的雷锋,但在他身上,显然又增加了一些以前雷锋形象中被有意过滤掉的东西。初到焦化厂,看到师傅因自己身材矮小不喜欢自己,雷锋也会委屈,也会有情绪;身边的工友忍受不了条件的艰苦要当“逃兵”,雷锋赌气喊出的话是“以后你永远不要说你是毛主席家乡的人”;甚至在这一个雷锋身上,偶尔还会玩点小伎俩,耍点小聪明:到焦化厂报道、征兵动员会,为了掩饰自己身材矮小,竟偷偷在自己脚下踩个箱子,在屁股下塞个行李包。所有这些细节,不仅没有损害雷锋在精神上的高大,而且迅速拉近了他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不仅如此,影片还大胆地切入了雷锋的情感世界,把一段温馨美好的青春恋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雷锋和小易之间,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甚至连一句表白也没有,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默默关心、互相支持。离开鞍钢总厂,雷锋送小易日记本,以克服困难积极上进互勉;为抢救水泥,雷锋的被子被淋湿,小易主动为他把被子烤干、缝好;在参军问题上,小易明知如果雷锋参军入伍,心爱的“雷锋哥哥”就有可能离开自己,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还是坚定地支持雷锋,展现了真爱的无私。入伍欢送会上,小易深情脉脉地为心爱的人戴上大红花,不舍地站在雷锋身旁。此时,她多想像旁边那对恋人一样,和雷锋离得近一点,靠得紧一点,悄悄地牵一下对方的手。但是,小易的手满怀期待地动了几动,终于没有得到回应,只能失望地缩回。懵懂的雷锋,此时正沉浸在欢欣鼓舞的兴奋中。这个细节处理得相当艺术,既把小小的遗憾置于两个人的爱情之上,又巧妙地维护了两人之间爱情的单纯、朦胧。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还来源于历史感的铺陈渲染。在电影制作炫技成风的大背景下,《雷锋在1959》反其道而行之,以素朴为美,以质朴取胜。近于黑白的整体色调,单纯真诚的人物性格,辅之以颇具怀旧色彩的舒缓配乐,以历史的纵深感作为故事的背景和烘托,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中。
如何让雷锋精神刺穿历史的厚茧与当代对接?这既是对影片思想穿透力的拷问,也是对雷锋精神时代生命力的重新审视。影片中,“这一个”雷锋有主见、有梦想、敢坚持。他一直怀揣军人梦想,征兵消息传来,身为焦化厂推土机手的雷锋,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军,甚至在工厂领导不支持、身体条件不符合、部队不愿接收等诸多阻力面前,也丝毫不动摇。为了梦想成真,他用尽办法,软磨硬泡,终于打动各方,实现夙愿。由此,雷锋身上的“螺丝钉精神”就增加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意味着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更意味着主动的寻找、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这样的雷锋,离时代更近。
说到底,《雷锋在1959》要做的就是将既往格式化、板滞化的雷锋进行历史的和艺术的还原、释放,塑造一个可亲、可近、可学的雷锋,让一种宝贵的情怀回归当下,回归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
上甘岭观后感800字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