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 与发现 (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 与 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 教材特点:
1、 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 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 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 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 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大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篇3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习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习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看到-队的成绩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根据它们的跳远成绩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学生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交流.学生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t;0.514 0.51t;0.52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篇5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20__年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__年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2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3
四、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
3、根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观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可以给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按照什么要求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⑵⑸⑿
文具:⑶⑷⑹⑺⑼
服装鞋帽:⑴⑻⑽⑾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交流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4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走进生活——认识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些角揭下美丽的外衣,看看他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电脑出示角)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请看屏幕,通过咱们集体的力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教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的好朋友角。那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几个平面图形上有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三、动手画角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请看!教师边画边小结:画角的时候我们要先画角的顶点,要想把角画的更漂亮,我们还要借助一个数学工具——尺子来画角的两条边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教师:在角的王国里,有两个特别可爱的角,一个叫蓝角、另一个叫红角,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为了一件事却争吵起来了,大家仔细听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五、练习
教师:我们认识了角,你会数出图形上的角吗?(会)那我们来数一数下面图形上有几个角吧?
六、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