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护事迹材料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明白过去的伟人们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伟大的事迹是人类努力和拼搏的见证,它们展示了人类的无限潜力,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疫医护事迹材料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7篇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1

1月24日,荆州一医主治医师王道亮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疗人员,第一轮换岗后,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动请战,重返抗击疫情第一线。疫情当前,使命必达。王道亮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念头: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紧急处理,患者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道亮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患者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抢救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密度较大,暴露的危险更大,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破损。面对危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多秒。在抢救之前,王道亮设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怎样做,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被抛到脑后,“光想着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这样惊心动魄,与死神抗争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内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工作日常,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习以为常。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亮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亮都问的特别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等,进而做出判断。

对确诊患者,王道亮责任就是执行新冠肺炎专家组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迟迟不见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把好治疗最后一道关口,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亮说,这就是战“疫”医生必须承担起的特殊的责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也更辛苦,夜班8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时,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个信念: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但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担当有责任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节奏全部打乱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爱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脱防护服、怎样对病人检查治疗等。按照要求,出隔离病房后需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按照这样的节奏持续,疫情早日结束。疫情结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将手里没有完成的手术做完。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2

陈薇——

奋发努力 不负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是打不垮的,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11月9日晚播出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感慨地说:“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娄山关’,就没有攻不下的‘腊子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由她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疫情处置等方面业绩显著,为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四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疫情就是命令。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陈薇一直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专家组成员张珂告诉记者,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陈薇院士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实地检验各类装备;队员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逐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并不断激励鼓舞大家;她在一线通宵达旦工作,3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圈儿,白头发却多了不少……大家都说,看到陈薇总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工作,既心疼又踏实。

在陈薇指挥下,抵达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目前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陈薇骄傲地说。

除了新冠疫苗,陈薇还率领团队研发新药,加紧研制针对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9月8日,当陈薇走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主席台时,陈薇的母亲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到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这次她真是操心了。” 陈薇却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3

张定宇——

不辞辛劳 托起希望

最早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56岁的院长张定宇,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与病魔展开争夺,累计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大贡献。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29日,张定宇和同事收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赶往湖北省新华医院会诊。根据多年的传染病防治经验,他感觉这次的“肺炎”不同寻常。金银潭医院第一时间开启紧急通道,当晚6名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和3名家属,首批收治入院。

在得知这9名患者的咽拭子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后,张定宇当即决定做肺泡灌洗采样,分别送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市疾控中心。这珍贵的第一份临床样本,为后来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出病毒颗粒和基因序列、发现并确认新冠病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春节前一周,转诊患者急剧增多,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用品也告急。此前,张定宇已经紧急安排医院采购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设备,不断腾退新的病房和病区,为持续增多的患者预留床位。春节前夕,有600张病床的金银潭医院21个病区全部改造、消毒、布置完毕,投入使用。

就在金银潭医院全力以赴与病毒竞速、与时间赛跑之时,坏消息接踵而至: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门诊部负责接诊,不幸感染新冠肺炎;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症……然而张定宇却连去探望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他经常深夜两点才躺下,4点就被手机铃声叫醒。

重压之下,同事们无私无畏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张定宇。“全院257名党员,争相奔赴急难险重岗位,没有一个逃兵。”张定宇说。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临危受命,参与两个icu病区建立,最多的时候,1人管理近百名病人;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和同在隔离病房做护士的妻子曹珊,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援助医生,以车为家睡了近一个月……

随着援鄂医疗队陆续驰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终于能喘口气,但张定宇却停不下来。“从病房改造、院感防护措施到患者的具体用药和治疗,他都亲力亲为。”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复诊办公室护士长李彩红说。

张定宇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性格风风火火、脾气急、嗓门大。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有同事见他上楼很费劲,想扶一下,却被他谢绝,“我自己可以走!”

在一次病区主任见面会结束后,张定宇说出了实情:“兄弟姐妹们,我得了渐冻症,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抢回更多患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拜托大家了!”他双手抱拳,深鞠一躬。大家这才知道,从前年开始,他们的院长走路愈发僵硬,不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是身患这种罕见的绝症: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双眼。在院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带动下,金银潭医院广大医务人员更加勇敢地投入医疗救治中。除了常规疗法,他们还在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多种疗法并辅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疗,大大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如今,已经担任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的张定宇,仍然兼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一如既往地忙碌,“冬季来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丝毫不能放松。”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4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5

今年42岁的张志田,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向宣恩县卫生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张志田走进卫生院,成为该院一名“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己优势,参与卫生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进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通用,张志田与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小门出入住院楼,该院在卫生院大门,也专门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口。

该卫生院医用物资紧张,张志田便多渠道联系,为卫生院筹集捐助医用防护物资。“又捐物资,又捐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表示。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人员检测体温,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6

2月12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篇7

钟南山——

欣逢盛世 定不负之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现在正逢盛世,也将进入更美好的盛世。我们要加倍努力,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11月9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

今年1月18日,人们正迎接农历新年,钟南山却接到紧急任务,前往武汉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春运的车票尤为紧张,钟南山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的车票即赶赴武汉,路途中只能在餐车稍事休息。

从上午10点接到通知,到下午4点半会议结束赶往车站,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让钟南山已经相当疲惫。19日一早,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随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

1月20日,钟南山到国务院汇报情况,并通过新闻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钟南山在关键时刻的判断,为控制疫情的蔓延赢得先机。他提出了“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策略,让国内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8月27日,新冠肺炎患者刘先生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此前他在医院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支持长达111天。

“教科书上从来没有人提到这么长时间使用ecmo,但他就是活过来了。”钟南山说,自己在跟国外同行交流时,他们觉得很惊讶,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同时解决患者的出血问题和凝血问题。

“生命至上,在新冠肺炎救治中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钟南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抗疫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只争朝夕,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重要依据。

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任务,一边进行科研攻关,钟南山团队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20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著2部,群策群力,助力临床救治。

钟南山的学生徐永昊当时正在西藏林芝支援西藏,临危受命回到广州一线抗疫,并火线入党。他说,在老师身上,他看到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钟院士教给我们的。”

9月8日,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后,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如今,钟南山仍然奋战在一线,“目前全球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在科研、防治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更大的力量。”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7篇相关文章:

最美军嫂事迹材料7篇

嘉奖事迹材料参考7篇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7篇

安全标兵事迹材料7篇

好婆媳事迹材料范文7篇

车间事迹材料7篇

十佳好医生事迹材料7篇

美德少年学生事迹材料范文7篇

服务明星先进事迹材料7篇

安保事迹材料7篇

抗疫医护事迹材料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