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6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读后感中,可以探讨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一篇富有洞察力的读后感能够将书中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篇1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读后感篇2

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孟子读后感篇3

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她)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她)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

孟子读后感篇4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以下书评是写给台湾中学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关于原文的解释应该大体上相同的。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母对孟子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爱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去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失望的离开。齐宣王刚继位,血气方刚,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平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事,从事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了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对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20年。现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温文尔雅,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自命不凡,有拯救万民的勇气,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时间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护亲人、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是,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宽容别人。但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做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就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的,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相亲相爱,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要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说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无从信服。

孟子读后感篇5

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今日供鲁迅亦如此。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小平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读后感篇6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读本书的时候,将上篇十六字心传反复看了很多边。因为之前我有断断续续在看《孟子与公孙丑》、《原本大学微言》等书,好像每本书都会提到“内圣外王”、“内养外用”这一中心思想,反复看这十六个字,使我更加印证了在读《原本大学微言》时,一个简单的字有很多层的涵义,一个字、一个音就代表了一个观念,甚至几种观念,包括一个字在古文中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都是大有学问的,这是我之前未学到的,所以开篇就让我很受益。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就是说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那么如何把恶念变成善念,把邪念转成正念,把坏的念头转成好的念头呢?简单理解通过自我反省、专一、做起来,实行中庸之道从而慢慢

“内养外用”,也就是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修养,朝圣贤的道路上走,从事济世救人的大业。我们谈不上走圣贤道路,更谈不上济世救人,但能透过读书、学习,身为职员、家长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由内在的学问、思想的修养,而发挥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来,将“万事追求适度”来做为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准则。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我们每个人有生以来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职员、家长、父母的孩子、社会的一员,不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要尽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得修养自己,当然这也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思想情绪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胜心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有时不当的欲望能毁灭所有的一切,我们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正就正,领导自己坏就坏,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持平,导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法。

前段时间朋友来电说日子过得很累,不幸福。我们就幸福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幸福呢?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同,定义自然就不同,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难在所难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好心态,生活就容易打死结,必然给我们带来额外的痛苦,因此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来,调整这个“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时间匆匆逝去,我们都会慢慢变老,从起点到终点,自然而又必然,这是每个人的路,不能逃开也不能躲开。一生,仔细想想就该尽力、尽心活好!扮演好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同行读后感6篇

开国大典读后感6篇

鲁宾孙读后感6篇

物种起源读后感800字6篇

《白杨》读后感6篇

唐诗读后感推荐6篇

读艾青《树》读后感6篇

《死亡》读后感6篇

人生读后感优质6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