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仅反映阅读收获,更能展现读者的思维深度,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影响人生的选择,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1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2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
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
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3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4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起点,只有学会先苦后甜,才能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如果你有良好的家庭,那么这一点做起来可能会容易一点,因为你的父母会在你小时候就教会你接受痛苦。如果小时候缺少这样的,那或许要走过一些弯路,才会回到正轨上。
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他们明白,这世上唯有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不可辜负!
直面自己的问题,不逃避,不推脱,勇敢地面对,大抵就是承担责任的意义吧!但是将责任强加于自己或他人,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反省和调整。
而忠于事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调整自己过时的观念,都有助于我们承担责任,明智地解决问题。
自律是一件复杂而且艰苦的事情,而且需要把握好度。我们需要承担责任,也需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但是又要过好当下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有放弃才会有新生,有放弃才会有成长。就如同我们放弃不用承担责任的自己,才会变得成熟,才能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固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只会让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前一日的烦恼,并且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烦恼。
最后,仍然要强调行动的重要意义。为了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我已经开展了适合自己的一些行动,比如健身,比如读书和冥想,比如学习理财等等,或许我并不能在一年两年内把这些事情做好,但是能开始就是一种进步。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改变,也是我的行动之一。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5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时代的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每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纪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长,逃避成长后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现实。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便瓦解了。”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成长而不是逃避。
成长是五彩斑斓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歌颂,就会有嘲讽;有信任,就会有误解。
我们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享受歌颂,就要忍受嘲讽;获得信任人,就要承担误解。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勇敢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中还讲述了“爱”的力量。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6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7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医生派克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目睹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苦痛、困扰后写出的一本书。“人生苦难重重”,是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最大启迪。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我记得索达吉堪布说人生本来就充满痛苦,快乐是暂时的、无常的,一切痛苦的根源来于自我的执着,那本书中我接受到的是用“无常”的角度去接受苦难。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我对痛苦的人生普遍性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不管是自己“心生”的痛苦还是外界带来的痛苦,面对痛苦要有一个全盘接受的态度,并不是只有你一人的人生充满痛苦和挑战,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面对的,逃不掉的。接受它,释然了,才不会陷入绝望和逃避,才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做出更多自由的选择,并坦然接受选择的结果。
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消失,也不意味着面对痛苦时那种无力、沮丧、焦虑的感觉没有了。面对痛苦,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自律,即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自律包含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其中先苦后甜,延迟满足,是指“重新设置痛苦和快乐的次序,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孩子应从小养成这种习惯,如果成年后弥补通常是事倍功半。
说到延迟满足,不得不说一说在读书会上大家谈到的,被歪曲的延迟满足,有人认为延迟满足就是在物质需求上“知道你想要,偏不给你,你不想要了,我再给你”,以此让孩子知道东西是来之不易的,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即时享受,要有条件获得等等,也有人在孩子的精神需求上搞延迟满足,即使可以肯定、赞赏孩子,也要给予沉默甚至打压孩子,以此让其更坚强、不骄傲,避免其自我感觉良好而沾沾自喜。
我认为这两种延迟满足,只会让孩子忽视自身需求,压制需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在精神上求认同、求赞赏的渴望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应用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作者主张的延迟满足是指面对懒惰和贪图安逸的人性时,例如我们的问题拖延症,延迟满足可以让我们及时看清人性弱点,及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自律的习惯,避免问题像山一样衡桓在心,阻碍心灵成长,心智成熟,当我们接受了痛苦的现实,并能有效的处理痛苦,我们对痛苦的承受力自然便增强了。
面对问题和挑战应敢于承担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你是否评估过自己的责任呢,你是否把问题中他人该担负的责任,完全揽到了自己身上,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是把问题都推到他人身上,忽视了自身的责任,而让别人活得很痛苦呢?所以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责任所在进行评估,整件事情中,我负有哪些责任,其他人负有哪些责任,在局势中哪些是可掌握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在觉察中保持平衡,让我们可以做出更适合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责任中找到平衡,我们还需要在肯定自己与否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也是在接纳自己和修正自己之间找到平衡,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不断对固有的思维进行觉察、质疑、修正。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帮人修车的例子,来说明只要你愿意试着去做,你也可以做到,但通常我们要么直接放弃,这事超出另外我的能力范围,要么抱着等待问题自己消失的态度,置之不理。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也拿起工具,仔细研究了下二宝坏了一段时间,一直等着周末找修车的地方修理的滑板车,最后我在工具箱里找到了和螺母对应的工具,自己修好了滑板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你就可以解决一些自己知识、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律是我们面对人生痛苦和问题的一种方法,但面对人性中的懒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毅力和勇气的,作者认为爱便是自律的源动力。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当我们组建了家庭,我们的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夫妻、父母、孩子,没有一种方法和工具是通用的,只有从爱的.根源出发,我们才愿意去关注自己、关注对方,愿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灵地图,找到自己的频率,再帮助我们的伴侣、孩子找到他们各自的频率,然后像不同的琴弦共同奏出和谐的旋律。
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拓展,是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不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对他人的控制。说到爱,我曾自责自己无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掌握不好自由与放任、限制与控制的界限。孩子上小学后,越怕限制和控制了孩子,反而没考虑到中国体制的实际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走好自由的路,还忽视了父母应承担的责任。
如作者所说,婴儿时期,父母对孩子通常是无条件的爱和满足,这时的婴儿通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到了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爱通常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会不接纳和生气,这会让孩子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界限的一部分方式。
作者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无原则的接受,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长阶段对自由理解的一些偏颇,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适当管束不等于限制,适时的干涉也不等于包办,在家庭方面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给予孩子恰当的管教、批评、提醒、帮助、敦促,这是每个家庭需要不断摸索的,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当一种旧有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关注方式不再起作用时,不要再一味坚持,应该思考、改变、调整,既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盲目地坚守执着。
作者提到真爱的本质,是自我扩展而非自我牺牲,也让我更理解了付出的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个人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需求”,我们为孩子所做的,其实也是满足我们肯定自己的需求,而非都是自我牺牲,“自我牺牲的抱怨,潜意识蕴藏的更多的是一种恨,渴望得到发泄”。
你是否有很多有惊无险的`意外,是否有很多机缘巧合的惊喜,你认为这只是偶然好运吗,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在背后护佑着你的强大力量呢?如果真的有,你现在是在拒绝这样的恩典,还是已经做好了接受恩典的准备?在信仰和恩典的章节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内心的上帝”,蕴藏在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那强大神秘的力量,想接近它,需要我们放下自以为是,心中的浅薄,不断地去学习,去质疑传统宗教、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等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孤独,那个强大的力量可以给我们足够多的好运,只要我们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少用臆想去控制大脑,便能迎接恩典的降临。
如果说心中的爱是上帝,那么人性的懒惰就是魔鬼,它是爱的对立面,阻碍我们成长,阻碍我们接近内心的上帝。我们发出成长的意愿,是受到爱(内心上帝)的召唤,所以我们才愿意忍受痛苦、放弃幼稚,走向成熟。
读《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