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都应该将教学反思认真写好,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是要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能力的,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因是乡下学校,学生收集较少,于是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接着以梅花的品性入手,重点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外祖父的思乡情怀,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在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时,我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一赞,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的诗句来,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在谈到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学生首先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啊,五壮士英勇就义的一幕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梅花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接着我又介绍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样,利用图片、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深入体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念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在意识上还很朦胧,但学生已能带着感情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了,学生已在说“我们也要有梅花一样的秉性”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2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课文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去品味,教学时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在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句中有一个动词“挨”,“挨”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晶莹透亮”一词是本篇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以理解:“你们看到过什么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大家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露珠是晶莹透亮的。”“冰花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课文最后写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上面“看花的人流”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有的说“人们在看粉红色的梅花。”有的说“人们在闻淡淡的'花香”“人们在梅花旁拍照”“有人在画梅花”“人们在看一片片的梅花”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读到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听“梅花真美啊!”“我真想现在就去梅花山看梅花。”“我真想在梅花树下拍一张照啊!”此时我总结到:是啊,梅花山上的梅花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才吸引了那么多看花的人,就连我们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所以梅花山成了——学生马上接到“欢乐的海洋”。相信此时学生心中那欢乐的海洋景象一定是丰满的,那里有花、有人、也有自己了。
我想,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3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这篇文章,重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上,我运用“预习单导学”的`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这节课的落脚点是:让“预习单”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帮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学生只有预习好了,课上才会精彩无限。课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语文阅读的快乐。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悟、思考的阵地。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发言的同学仍然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课下我统计了一下举手发言的同学只有26人,怎样让那些沉默的同学开口?怎样让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起来?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评价不够积极、灵活。很多时候少了老师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怎样让评价更及时、更灵活、更发自老师的内心,这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改正的地方。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4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三、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相机指导朗读。
⑵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
③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⑴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⑵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⑶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⑷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⑸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⑹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5
今天,常老师给我们新岗教师展示了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梅花魂》。常老师的整个课堂激情澎湃,她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感情感染着学生,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非常精彩,也很有感染力,既引领了孩子们去思考又创造了新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则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常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学生加深了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到了华侨的爱国之情。
回顾常老师的.课堂,给我感触最大的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对话课堂的创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这几者相互的沟通: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以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不仅仅拘泥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这节课中,常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师生对话”为例,在课堂上,常教师的教态非常自然,语言更是简练,她始终在做孩子们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像旧课堂的老师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是真切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至于“生生对话”,常老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梅花魂与思念祖国的联系时,小组讨论环节设置的非常及时,不仅调动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欲望,而且在小组共同讨论交流中,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其二是对朗读训练的把握。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语文课标也曾指出各个年级段都要注重读的训练。在这堂课上,常老师非常注重“读”的训练,并且将读贯穿到了课的始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而课堂上的“读”也采用了多中形式的读,反复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在处理重点段落时,常老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弄脏墨梅图,大发脾气”时,给学生充分自读时间,紧紧抓住“轻轻刮”“慢慢抹”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
纵观常老师《梅花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形式多元。且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体会深刻,常老师能将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都是需要我好好学习的地方。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关文章:
★ 人口教学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