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于写心得的人,各方面一定都十分优秀,通过总结和写作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让表达更为生动,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1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产生自卑的原因是,我感到我不如他人。
而自卑感对我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为减轻自卑感,有勇气的人会选择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优秀,以超越他人,从而获得优越感;而没有勇气的人,则会选择通过夸大自己的其他特点以凸显自己的特别,从而在心理上超越他人、胜过他人,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而由于不切实际地凸显自己的特别而产生的优越感,是为自负。
比如,领导发现一个下属能力很强,有隐约盖过自己的风头的趋势,由此产生了自己的能力不如对方的'自卑感,为减轻这种自卑感,他会选择夸大自己的权力——“不论你做什么,有什么想法,都必须汇报给我,只有我同意了,才行,知道么?我永远是你的领导,你永远是我的下属。”
比如,有人发现自己身边高学历的人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为减轻这种自卑感,他会说——“要是我有高学历,我也能成功”,“除了学历不如他之外,我并不比他差!我不像他,只知道死读书,我有工作能力、我懂得为人处世、我有社会经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人,他所感受到的自卑感,会转化为自负感。同样,若自卑感越强,就需要越强的自负感来弥补前者,因而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论证完毕。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2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3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4
读哲学类或传记类书籍目的,不是为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为了复制他人成功,只是为了学习他人对事对人的态度,处事做事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后遇事有迹可循,可以更豁达从容。
烦恼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独立生活,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是可以改变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生活中,我们大多不是关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可以增加自信,但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会变的轻松自在,不在两人关系中看自己的价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扬而感到喜悦。想获得贡献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中看自己,看在团队、部门或者公司中的价值,不要局限于两人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与人之间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对别人的关心鼓励属于横向关系,尽量减少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的纵向关系,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5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6
读完这本书最核心的收获是: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不停连续的点构成(我理解为随着时间流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样,只要跳动就会离开原位置,但是刚开始跳舞的时候我们是不明确最后会停在那个点上的,不知道未来会遇到谁,发到什么故事。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们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
人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起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我们的现在就是曾经每一个选择的叠加结果。换句话说,幸运是我们的选择,不幸也是我们的选择。——“人是会改变的”是本书论述的前提。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2个人,所以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活。譬如你生下来没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处理人际关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为的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又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可以说,性格与人际关系相辅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负,这些都是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过程中产生的。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因为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的行为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识。可以从完成小目标开始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结,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所以做不了……”,强行给事件建立因果关系,以此作为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借口。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将人际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是在不断的对自己撒谎,在对他人撒谎,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
自负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显示自己特别性的一种手段,以此营造出虚假的优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过去作为支配对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会拿原生家庭作为自己行为不当的借口,本质上也是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用不幸显示自己的特别,在弱势的`情况下仍然要掌控主动权,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老话说,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处地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幸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的优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所以,幸福是获得人际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达成两方面的人生目标——行为层面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心理层面对应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认为完成这两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自卑、自信、自负是源于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负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没得到什么”上,产生了“我无能”的意识。自信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给予了什么”上,产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识。自卑自负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发动战争攻势的敌人,战胜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战败了也要找借口说服自己没有输。自信是以他人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为这个人、这个团体付出什么,在贡献中收获价值感。自信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将关注点转向可以努力改进的地方,最终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识。
自立的人有贡献,有贡献的人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和谐相处的人有价值感,有价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变得更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即这件事的结果该由谁承担?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就好比可以将马儿带到河边,可以鼓励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们不能强行逼迫。就像孩子学不学,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能用武力等让他屈服,这样会让亲子关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关于课题分离,作者提到的“回报思想”对我也是很有启发——无论别人做什么,最终决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欢请客请来请去的,喜欢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会很困扰,觉得不回请又欠着别人什么。这时候区分请是别人想请的,你可以拒绝,也可以选择不回请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时此刻、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为他人贡献获得价值感、课题分离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收获。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7
最近读完《被厌烦的志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气,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绽开,深化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共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验中的刺激而感到苦痛。确定我们自身的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自己给予经验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诞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实行的行动。你可以选择接着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变更,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变更”的`决心。变更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担心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变更又胆怯
变更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冲突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志气,想变更生活方式须要很大的“志气”。面对改变产生的“担心”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自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胆怯
被他人厌烦,胆怯
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厌烦或者不喜爱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须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假如一起先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傲慢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竞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恒久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筹,走在后面也不须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索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别,区分清晰究竟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别,就是能够分清晰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假如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仔细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别的角度动身,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吩咐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是为了满意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瞒,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状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知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确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担当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厌烦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厌烦。假如你不想被人厌烦,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明显,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四周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厌烦是件苦痛的事。我们都想不被厌烦,但这是不行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厌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胆怯
被别人厌烦、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假如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厌烦”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厌烦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方法左右。即使有人厌烦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假如你看清了这一点,信任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洁,人生也是一样。最终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需有人起先。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应当由你起先,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