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事情发展的经过,这样写出的心得体会才更有条理性,为了让自己的经验得到很好的积累,是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的,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钱学森的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钱学森的心得篇1
“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钱学森
第一次看到上头的这句话,是在央视最近拍的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钱学森》上。说出这句话的人,当时是个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仅凭这样的豪言壮志,便可成为年轻人佩服的对象。而愈使人震撼的是,他不仅仅是个敢于梦想的有志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实践者。日后他取得的成就,光闪闪的撑起自我年轻的梦想,丹青留名。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感情点滴,被美国怀疑而几次被捕入狱理解调查,被美国政府监控管制失去自由而无法归国,与朋友相濡以沫经过电话中播放的《我的祖国》表现了归国报效之坚定信念和朋友的抚慰理解,期间穿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大背景和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尊重, 钱学森一家几经波折最终踏上了归国之旅。
钱学森偕同家人归国后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陈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经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比较,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经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能够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着所有的人。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当今的中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摆脱了以前一穷二白的局面。2007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切令人骄傲的成就证明,我国正在迈着豪迈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然而,也就是在这30多年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同国际接轨,很多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选择自我前进的道路?这是每个人都应当深刻思索的问题。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以自我历经的道路,为我们每个人供给了深刻的启示。
进入21世纪的今日,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此刻礼貌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仅有为人类礼貌供给了很多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我、成就自我。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可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仅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钱学森的心得篇2
爱国,看完电影《钱学森》,这个词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因“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比较: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过的十分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他家里的社交聚会,美国军、政、商界人士均为座上常客,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二致,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放下步步高升的事业、放下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国家的有力证明,正因,inmycountry,icandoeverything。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的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选取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取时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关注钱学森,思考钱学森,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良好风气。这天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走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无畏前行。
钱学森的心得篇3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辉煌的一生,促我进步。他拥有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拥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曾给他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展示智慧的舞台;他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爱。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
读《钱学森故事》一书,给我许多启示,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没有知识是不能学的,没有零件是不能造的,没有粮食是不能种的,我们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的付出和努力,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号召,报效祖国,真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强国而奋斗终生!
钱学森的心得篇4
这是电影《钱学森》的一句台词。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能舒服的坐在电脑前上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一个伟大的身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就是钱学森。
---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这只能问他自己了。可是,我从钱学森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支持他回国的是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热爱。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在美国有着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尽管受到了猜疑甚至被关进监狱,长期监视居住,但作为顶尖科学家,除了尖端的国防工程不能参与以外,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上仍然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经典论著《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对祖国的怀念是不可替代的,钱学森报效祖国之心一直激荡着,从听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一刻,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信念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即使是去种苹果。美国的遭遇更是强化了这种信念:没有强大的祖国,手里没有剑,那么作为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不能得到尊重,只有祖国的强大,手里有剑,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正是对祖国的这份眷恋,钱学森历经5年的波折,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回,就再没有离开过一天。。
回国后干什么?这一点,钱学森有着清晰的思考:在中国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下,首先的目标是掌握导弹技术,打破美苏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薄弱的工业基础,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钱学森没有退缩,没有灰心,反而有了更大地动力。为什么?电影中劝说友来参与原子弹研制时,钱学森道出了原因,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决: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争议和质疑,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抗侵略者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没错,这就是一名科学家的选择。“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至今作为中国航天人最基本的守则,保证着中国航天之剑永远锋利,承担起保卫祖国的国之巨器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中国航天事业在钱学森的指引下,从导弹到卫星,到飞船,到载人,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迈向了遥远的星际。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推广者,他持剑报国,为中国赢得和平和尊重,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力量支撑而不懈的努力工作,做出了伟大贡献。
钱学森留给我们的太多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继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亮剑的精神,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
钱学森的心得篇5
在“五一”劳动节期间,阅读了《钱学森》,明白了钱学森是一位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
钱学森出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那年,上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谁也比不上他。由于成绩优秀,就直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秋天,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校规定,如果每科都90分以上就能够免费,钱学森科科成绩都到达90分以上,迎来了师生门的赞叹声。不久,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打破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观念,并且成绩优秀,还担任美国高级顾问、教授,名扬天下。祖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一心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但他被美国政府无理扣押、监视了五年,最终以到外国讲学的名义,转道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回到祖国后,把自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同事、学生。他的头脑储存的知识真是无限海量,丰富得惊人,并且都是当时世界上导弹制造的最新知识,有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人造卫星等知识,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我感受到当中国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当中国研制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的时候,都会想起两弹一星的前辈们。
钱学森——让我们的航空事业更伟大,连创奇迹!
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从小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梦想,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钱学森的心得篇6
影片讲述了钱学森从归国受阻并在美国遭受迫害,到历尽千辛万苦排除阻挠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带领着广大群众最终实现中国科技飞跃的感人事迹。
影片开始,便讲述了钱学森在美国因为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杰出贡献而拥有优越的地位和生活条件,受到上级社会的认可与尊敬。但舒适的环境并没有磨平他心中当初立下的学成之后报效国家的誓言与理想,美国军方的危言耸听没有使他退缩,钱学森毅然决然地登上驶向祖国的飞机,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虽然回国后,钱学森只能身着朴素的军装和中山装,住在简单窄小的瓦房里,在和美国有着天壤之别的环境下生活,但是他没有怨言,没有后悔,而是焕发出极大地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用头脑中抵过五个师的知识与思考,使中国实现了“两弹一星”这个本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使中国人挺直了腰板,提高了外交场合上说话的分量,不受西方列强言辞上的威胁。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祖国的有力证明!因为志在强国,所以钱学森敢为他人所不为,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心中有“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信念,所以钱学森日夜兼程地工作,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也正是因为这些虽不是从名牌大学毕业,却有着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终身的理想的技术人员,中国才实现了科技的腾飞,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地被钱老诚挚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感动,也被他聪明的才智和冷静的头脑所折服。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钱学森的心得篇7
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相比,当下无疑是一个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的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人的内心充满了迷茫。
我们总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国,但传统文化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之后,到了当代,似乎同人们的内心一样有些摇摇欲坠。
在这个躁郁时代里,我们急于抛弃自己的根基,却忽略了描摹世情。
举目四望,众声喧哗的当下,多的是所谓的「专家」,而少见真正的「知识份子」,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颓废的犬儒主义者」,却少见躬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历史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
中国航天工程之父——钱学森就是这浩瀚群星中熠熠生辉的一位巨匠。
他曾怀着深切沉痛的现实关怀,提出令人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时至今日对于科技创新、对于教育模式,教育界、科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仍旧在不断思索中前行。
10月31日是钱学森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于迷惘中求索的我们不妨通过一则传记回溯钱学森的一生。从他独立的人格魅力,曲折的过往经历中寻觅答案。
?归国!钱学森的坚定选择】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港口,“克利夫兰总统”号整装待发,钱学森一家早早来到了码头。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赶来欢送,各大报纸的记者们也蜂拥而至。
钱学森身穿西装,打着领带,微卷的头发从前往后梳,露出欣慰的笑容;妻子蒋英,深色套装上别着一朵胸花;7岁的儿子钱永刚理着平头,穿着短裤和条形衬衫,还打了一个领结,外套则是一件白夹克;5岁的女儿钱永真,一头短发,额前刘海整整齐齐,穿着白色的外套及蓬裙,手上抱着一个洋娃娃。
钱学森客气地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我非常高兴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我已经被美国当局刻意地延误了回祖国的时间,其中原因,建议你们去问美国政府。将来我要竭尽全力,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一天,恰是钱学森与蒋英结婚8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历经5年磨难,他们终于盼来的时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激动不已,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准备回去了。”此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逐渐兴起,钱学森受到审查并被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宁可枪毙了他也不能让他回国。”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了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将其释放。海关还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经周恩来的努力,甚至包括了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才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一心阻挠他回国的丹尼·金布尔则愤怒不已,他说:“这是美国所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之一。”
?利在天下必谋之】
1911年12月,钱学森生于上海租界一所教会医院,为古代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氏家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影响深远。
父亲钱均夫幼入私塾,是清末秀才,后赴日本求学,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与鲁迅是好友和同事。母亲章兰娟是大家闺秀,温柔谦恭,喜爱荷花。
钱学森出生后不久,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杭州市小营巷。1914年初,父亲北上赴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视学之职,钱学森随家前往。
父亲对钱学森的教育甚为用心,没有将其送入私塾,而是入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蒙养园学习。
5岁时,钱学森看《水浒传》,虽然看不懂,但对书中的梁山好汉很神往,天真地问父亲:“英雄好汉真的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吗?”父亲回答,那只是传说,但只要好好读书也能成为英雄好汉。
父亲还专门请来颇有名气的美术老师高希舜教他学习画画。钱学森曾深情地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
1917年,不满6岁的他进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年龄最小,但成绩却名列前茅。两年后,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给年幼的钱学森心底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烙印。
1923年,他升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感受着浓厚的民主、开拓、创造风气。此时的中国处在动乱时代,中国应该往何处去,成为他思考的问题,“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
钱学森渐渐树立起“实业救国”的人生抱负,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偶像。
1929年9月,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5年后,他以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本可以十拿九稳地在铁道部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此时,继续探求“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道路的钱学森,决定转向航空工程专业。
他要像中国航空先驱冯如一样,走“航空救国”的道路。
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学公费生。1935年8月,他从上海登上了“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他特意随身带上了两块白丝手绢,上面有母亲章兰娟亲手绣的荷花。
?一颗明亮的星】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1年后便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勤学上进的他,常常是一个人独行,当年的一些同学曾回忆:“钱是一个不爱说话又比较害羞的人。”
其间,有一位美国同学当着他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等等,他听了很生气,当即向对方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了,看谁的成绩好?”对方听了,哑口无言。
1936年10月,个性倔强的钱学森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他接受了导师的建议,专攻高速空气动力学,这是当时航空领域最前沿的重大课题。
冯·卡门曾这样评价这位学生:“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经过两年艰苦的努力,钱学森成功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机身、机翼会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即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
1939年夏,钱学森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此时,国难危急,冯·卡门极力劝他留下来:“在美国做科学研究,也能加强反法西斯的力量。”
此后,师徒二人共同投入到美国研制火箭和原子弹的计划中,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言状的默契。他们亲手组建起来的实验室,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简称jpl。
1945年4月,苏联和美国军队相继攻到柏林城下,纳粹德国即将战败。美国国防部立即派出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赶往德国,力图抢在苏联人之前,审讯为德国服务的科学家,特别是火箭方面的科学家。
冯·卡门担任团长,佩戴少将军衔,34岁的钱学森也是成员之一,被授予上校军衔。
此次纳粹德国之行,钱学森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不仅感受到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更目睹了侵略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后来,科学咨询团提交了一份名为《迈向新高度》的考察报告,共13卷,钱学森执笔完成了其中的5卷共7个部分。
这份报告成为美国战后火箭、导弹、飞机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蓝图,为美国空军未来5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曾评价道:“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系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中国航天之父】
1947年,短暂回国的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婚,之后共赴美国波士顿市。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早年是密友,后同赴日本求学。钱均甫日后成为著名教育家,而蒋百里日后成为著名军事学家。蒋英曾前往德国学钢琴,后则转到比利时学习演唱,并在1946年回国,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正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渐渐地,家境状况变得很糟糕,作为大家闺秀的蒋英,毅然辞退了女佣,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从而也放下了她热爱的歌唱事业。
夫妻二人患难与共,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
正是这段时间,钱学森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工程控制论》。
回国后,钱学森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毛泽东曾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两人共同走过62年风风雨雨,彼此用一生坚守了爱的承诺。
2008年年初,97岁的钱学森被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夫人蒋英代卧病在床的他到现场领奖。
颁奖词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晚年,除了继续关注科学发展以外,还对教育问题格外关心。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在看望他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他神情沉重,坦诚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提出的这个“很大的问题”,被国人称为“钱学森之问”。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11天后,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
身为中国科学界的大师,跌宕一生的钱学森发出世纪之问,延续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精神,直面当今中国的痛点与困境,时至今日仍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钱学森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