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心得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当我们的内心有了收获要和大家分享时,不妨写篇心得体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感悟,通过总结心得,我们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张桂梅老师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张桂梅老师心得7篇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1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2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张桂梅老师事迹个人心得及感悟3

她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019年10月,云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向她学习。

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三十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3

2007年1月,一场以向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丽江市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记者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957年的张桂梅,年轻时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对生活充满憧憬。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夫妻双双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学教书。但正当夫妻俩沉浸在甜蜜、美好的生活中时,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症。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东奔西走到处借钱,能够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该花的钱都花了,但丈夫的病还是不见好转。1995年,身患癌症的丈夫离她而去,张桂梅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后来,在同事的帮助下,她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摆脱令她触景生情、伤感悲痛的环境,1996年8月,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环境赋予了张桂梅新的生机。来到华坪民族中学后,她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她所教的班级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早上、晚上、前院、后院,她来回奔走,天天如此,好像忘记了疲倦,享受着工作的快乐。可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1997年4月,张桂梅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变得特别黑,但肚子却越来越大,硬硬的摸上去像块石头,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结果吓了她一跳,原来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医生要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想到承担的4个毕业班的学生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扔下他们不管呢!一边是学生的前途,9年的期盼;一边是自己的生命,怎么办?

张桂梅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这些磨难更加激励起她对生活的爱和希望。想想那些学生期盼的目光,她咬紧牙关,回到学校把检查结果锁进抽屉。这一切,她没有告诉任何人,一直坚持到把学生送进考场才住进了医院。1997年7月,张桂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后,医生要求她必须注意休息,最少要调养半年。可是为了学生,她在手术后的第24天,又走上了讲台。

张桂梅的事迹迅速传遍华坪大地。县政协委员来学校视察,校长在汇报时,介绍了她的情况。听了介绍以后,所有委员马上起立向她三鞠躬,并当场为她捐款6230元。县里召开第八次妇代会,全体代表和县领导都为她捐款。希望她好好治病。对此,张桂梅眼泪夺眶而出:“病无情,人有情,这是一些多好的人啊!”

发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两次磨难,使她想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理解、帮助和支持呀!如果没有华坪人民,她的生命将无法延续。她说,她的生命属于华坪,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华坪人民。正是由于这种感恩的心态和情怀,张桂梅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他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4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庆祝第36个教师节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报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联动,迅速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要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5

学习张桂梅老师,重点在责任、担当与爱,我们每一个从业者从业之初都曾有过这份激情,但都没能坚持几天,事业就变成了职业。“道不远人”,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从学生的每一个需要做起……,即便我没达不到张老师的高度,我们的事业也会越来越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会尽早实现!

观看张老师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个平平凡凡的女教师,是什么让她放弃了相对舒适的城镇教书生活,孤身一人,深入大山?是什么让她拖着生病的躯体,踟蹰在家访的路上?又是什么,让她以萤烛之光,去举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为山村女孩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那一定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一个为师者的道德良知。正是有了这份善良,他才能发现周围贫困地区女孩教育的问题;正是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才会有“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致敬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的这些事迹,将她给与我们的这份感动,化为我们的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四有”好老师。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老师的真实写照。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仅仅控制在三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的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奉献给学生和孤儿,这些事迹正如她所说的: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正是因为张桂美老师的淡泊名利,不求回报,才造就了一片爱的“绿洲"。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每个人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张桂梅老师的崇高精神犹如一棵苍天大树,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所有党员同志学习的楷模!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6

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大爱无声。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续写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张桂梅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张桂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其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真可谓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

党总支王从爱书记要求,全校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她注重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学习她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学习她淡泊名利、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开拓精神;学习她坚定信念、执着坚定、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在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把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作为重要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学、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要把张桂梅同志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开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系于民。

张桂梅老师心得篇7

“提灯女神”是世界授予弗洛伦萨·南丁格尔的美誉,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在中国云南乡村,有一个人被誉为“燃灯校长”。近期媒体的集中报道,让我们记住了她的名字——张桂梅。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是一名乡村教师,她是一位身患重病的63岁的瘦弱女子。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云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始人兼校长。之所以称她是“燃灯校长”,因为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学校,为大山里的贫困女孩免费提供教育,点燃了她们梦想的灯,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这所女子高中,是当地的教育奇迹,学校招收的大多是贫困、辍学或落榜的女学生,“全校高考上线率、升学率却连年高达百分之百,本科上线率稳居丽江市前列”。华坪女高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几十年如一日,张桂梅把一切献给了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最美赞歌。

为了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通过知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无私投身教育事业,帮助大山里的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2020年7月7日,云南省高考的第一天,63岁的张桂梅手里拿着小喇叭,给孩子们做上考场前的最后鼓劲。

“就算再苦再累,只要陪在姑娘们身边给她们信心,让她们尽可能发挥好,这一切就都值得。”张桂梅说。

身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从东北到云南的“老师妈妈”

高考过后,华坪女高又送走一届毕业生。2020年,华坪女高参加高考考生159人,150名超过了本科分数线。其中600分以上的有17人,一本分数线以上的有70人,综合排名丽江市第一名。

女孩们的命运转折里,离不开张桂梅这个“外乡人”。张桂梅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到云南支边后,张桂梅与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最后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她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转到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中途辍学。张桂梅跑进大山,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工作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了贫困女孩坚持到底

华坪县的教育经费本就紧张,专门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在旁人看来是不太现实的想法。从2002年起,张桂梅就开始为这个梦想四处奔波。筹款之路远比张桂梅预想困难许多,她用了五年寒暑假的时间只筹措到1万多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__代表。到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裤子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追踪张桂梅的事迹。这之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她筹建免费女高的想法逐渐被更多人知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2008年8月,华坪女高建成。

张桂梅说,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华坪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的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张桂梅都记在心里。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车子到不了,张桂梅只能徒步前往。两个假期,虽然马不停蹄,张桂梅只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

有一个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就是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落悬崖粉身碎骨。”张桂梅回忆说。

办校10多年来,张桂梅走了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她摔伤过,还曾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办下去的信心。她也把教育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了大山。

而张桂梅的身体却在变差,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改变贫困女孩们的命运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还有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名辞职,只剩下8人。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整理学校的档案。这时她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是6名党员。这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张桂梅的心思很细腻。疫情期间,学校只能通过网络授课。她担心老师一个人在教室讲课会孤独,便坐在教室门口陪着她们。后来,张桂梅干脆在门外支了张床。教学楼晚上熄灯,只有讲课的这一层才通电,张桂梅躺在光影之外,静静地陪着正在讲课的老师。12年里,张桂梅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她把全部奖金、各界捐款和自己的大部分工资共计100多万元都捐献给了教育事业。不久前,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这个以张桂梅名字命名的助学会,将把大山里的爱延续下去,帮助更多贫困女孩改变命运。

张桂梅老师心得7篇相关文章:

王红旭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篇

戈向红老师课堂心得体会7篇

小学数学老师的心得体会参考7篇

语文老师国培心得体会7篇

英语老师教育心得5篇

致语文老师读书心得5篇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心得5篇

跟老师的交流心得6篇

做辅导老师的心得体会6篇

回学校看老师心得体会8篇

张桂梅老师心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