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的评价,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细节的思考和解读,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勇气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勇气读后感6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1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吹醒了我沉睡的教师心灵。

?我的教学勇气》是一部关注教师心灵勇气的著作,在平常的教育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书中讲述了25位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他们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他们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

下面就书中的几个教学故事,谈一些阅读体会。

第一个教学故事是艾米·西蒙斯的《说出心里话》。

艾米是中学老师,教授英语和人文学科课程。在她的课上,学生们不专心,还有各种外界干扰。艾米不愿意假装严厉,而是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爱而教。艾米由此赢得学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仍有所担心。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我国教师也常有,尤其是中学教师,只不过有时说的并不高尚,有的中学老师常说:你们学成什么样都跟我们老师没关系;要不要学好了,你们看着办;谁上课捣乱就请家长……。这话虽然说得不客气,但是作为老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学生说出的心里话,是他的应对风格,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是不是真爱教育,是值得怀疑的。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只要我能真心热爱学生并因此登坛任教,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心灵,更不必害怕向学生表露心迹。

第二个教学故事是吉姆·伯克《教学的真谛》。

吉姆·伯克是中学英语教师。在一个暑假里,志得意满的吉姆收到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讽刺指责他教学水平低而又自鸣得意。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

学生给老师挑刺,甚至根据老师的特点提绰号,这种想象在我国是比比皆是,可是老师是如何应对处理这种事情的呢?大多数老师拿出师道尊严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谩骂,好一点的装作不知道置之不理。但是“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这需要勇气,需要好心态,更要有好的教学观。

记住无论是不是学生故意挑刺,作为老师都要珍惜由正视学生意见带来的沟通机会,博得信任并改进教学质量。

第三个教学故事是玛丽·爱丽丝·斯科特的《用大爱做小事》。

玛丽想通过教学来做大事,于是读了一个中等师范专业,面对实习对象却无法施教,于是改行。在为一个小女孩做护理的时候,她忽然感到上帝的降临,体悟出自己的小和世界的大;认识到不该自私自大,而要用大爱做小事。终于她还是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

我们从小到大都会不时地做白日梦,梦想自己在某个职位、某个领域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却很少知道自己其实连一些很“弱”的任务都还做不好。假如也让我当个普通教师,我能当成什么样?

?我的教学勇气》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我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3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4

刚刚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时,我先翻开《教学勇气》的目录,努力寻找具有亲和力的章节,最终把目光落到了第二章的“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节中,翻到那里,努力地细细品读,居然能从自认为晦涩的语言中获取同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摘录其中几节:

“当问及让老师说出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当问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时候,听到的又是一连串的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死抱着狭义的‘重要’和有用的观念不放,而无视思想领域。‘当追问这些所谓过错的因由时,听见了又一连串的常规抱怨——抱怨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和大众文化平庸之极,毒品合计究竟造成的危害,所有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学生精神和生活处于低迷状态的罪因。”

“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来自地狱的学生”即“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顿感惭愧,自己何尝不是抱怨过学生?那么自己岂不就成了那个所谓的要给健康的“病人”“治病”的“庸医”?是啊,每当和同学、同事谈起学生,没有一个人不是抱怨满腹、数落连连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做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又继续重复着、数落着、抱怨着。但是,至少从现在开始我要学着不去抱怨,毕竟好医生是要“手到病除”、“救死扶伤”的,既然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抱病在身”,那么我们惟有“会诊、治疗”,使我们的孩子慢慢康复,而抱怨只是徒劳,只会增加烦恼的砝码,那么,看开了,何必去做一个喋喋不休的“怨师”呢?

谈到“来自地狱的学生”,其实他们都有可怜之处,至少我这么认为。或者是亲情的缺失,或者是感情的扭曲等等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伤害的承担者。由此,我想到了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他的独断专行、他的飞扬跋扈、他的极端暴戾,都在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总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很惭愧,一直没有探寻摸索到,所以面对他,我觉得自己很痛,为他,为自己。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感觉是帕尔默先生带领我进行一次了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其实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这个主体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的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背后,渗透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在一个日益陷入分离的世界中重建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尊严。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就是帕尔默先生先生所带给我们的。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5

出于教书育人的需求,阅读教育著作成了业余的习惯之一。办公室里摆了许多的著作,也确实有很多书令人爱不释手,但最先拿起的来阅读的却是《我的教学勇气》,不仅因它是《教学勇气》的姊妹篇而心向往之,也因为在此阶段,“勇气”一词与我的教学心理不谋而合。

我生来不像苏珊·埃瑟丽姬被她的大学导师赞为“你天生就是教师”,也不像多数人那样充满自信和勇气,但我该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后天的教师。作为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有满腔的热情,在这热情还没消逝前,我必须为多数人的预言做好准备,我不想自己为师多年后就消极懈怠。

开学还不到两个月,我常觉得疲惫困顿,这种状态无法在每天的忙碌中得释怀便抑郁不已。在本书的前言标题“倾听教师”映入眼帘时,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平日里,前辈常会提醒我要学会倾听学生,也一直强调倾听学生的重要性。这以后我努力地学着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从未想过作为老师的自己是否也需要倾听。反观同行,我们真的身不由己,却很少有人能够倾听我们的心声。于我这个新教师,则常感到自己孤立无助、底气不足。我常想,自己的教学勇气到底何在?当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时,谁来倾听一下我们心声呢?

?我的教学勇气》第一篇 “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着实令人动容。我惊诧他们的经历和内心体验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来教学旅途上我并不孤单,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焦虑与愁苦的,那些优秀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想以后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从教以来,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更好的管理课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却始终无果。因为我始终被教学琐事束缚而不能真正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听听自己的.心声更不用说走向外界求助于他人。 “没有独处,与人频繁来往是倍感伤神,最终可能使人渐失本色。你不能天天为了别人与别人吃饭,总得从里面带给你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p3)作者反借萨特的这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终日面对学生、纠结于教学得失差点使自己渐失本色。“独处”对于我来说是在太难能可贵了,我必须从“里面”带给自己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就在上周末,我毅然决定一个人留在寂静空荡的校园里面。难得周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这样留下一人静静思索的空间,听听自己心灵的呼唤。

我的这种独处勇气源何?书中布吉兰的话或许可以解答:如果你对难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为不知如何行动感到悲伤,那么毫无疑问,这时你就像所有势必成长的生物那样正在成长,升华到更高远的自我。(p18)因了这句话,我的勇气倍增,同时我也始终记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付出。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6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6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6篇

6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6篇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6篇

数学教师教学心得6篇

教师教学新心得6篇

笙教学教案最新6篇

消防安全教学教案6篇

笙教学教案模板6篇

教师期末教学反思6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