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当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教案应该明确课程目标,以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孙权劝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孙权劝学教案篇1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